[文汇报]法律上多“保健”少“手术”

日期:2012-05-29 13:28:42 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

打官司,找律师。不过,宋海佳却是一位经常劝人别打官司的律师。作为一名创业导师,他对创业者最多的忠告是:与“上医治未病”同理,企业应在平时就注意法律“保健”,堵上各种事务中的法律漏洞,就能避免打官司这样的“大手术”。因为,一打官司,即便维护了企业利益,也会大伤元气——尤其对于尚在襁褓中的创业企业而言,甚至会就此夭折。

“成家”前先谈好“分家”

宋海佳是一名专攻公司法和税法的律师,自己创办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专注的客户就是中小型科技企业。所以,为孵化器、创业园区中的创业企业做法律指导,十分得心应手。

用“懵懂”来形容创业企业对于法律的认识,绝不为过。作为创业导师,宋海佳曾接手过一家创业企业的官司。“他们为对方提供服务,没留下任何书面证据;给对方送去设备,却没要收据。在对方翻脸不认账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连维权的底牌都没有。”他说,如果正式开庭,这几位年轻创业者几乎没有胜算,那场官司宋海佳通过庭外和解保住了创业者的利益。

创业企业对税法的运用更加懵懂。少交税,每个企业都想。但极少有企业能用对、用足政策。宋海佳认为,科技企业与其动“歪脑筋”,还不如好好钻研政策。他曾碰到过一家科技企业,每年研发费用高达上亿,却不知道“研发费用可加计扣除”的政策。他和他的团队在15个工作日里,帮他们整理账目,完成了申报工作,当年就省下上千万的税费。

创业企业更多的法律危机来自内部,也就是合伙人之间的矛盾。宋海佳喜欢用婚姻来打比方:大家合资创办企业,好比组成一个家庭,随着时间推移,有的人想离开,有的人想进来,家产怎么分配?有人生了外心,有了“外遇”,家庭利益如何维护?

“就像结婚一样,很多年轻人怀着爱情,一头扎了进去,却忽略了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宋海佳说,一旦遇上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烦,最后不得不上法庭,于是一个官司接着一个官司,等官司打完了,企业也玩完了。“我看到过曾经亲密的合作伙伴,在我面前吵到砸杯子、扔文件夹。”于是,他每次给创业企业做法律辅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成家”前,先谈好“分家”。他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吉利,或是伤面子。理顺了这些法律关系,于人可以好聚好散,于企业则能顺利成长。

导师是一种双赢模式

宋海佳这个创业导师当得很认真。自2009年以来,仅他个人为各园区管理人员和创业者进行的专题讲座就有78场,授课企业多达3820家。他还随上海创业导师团,远赴新疆,为当地创业企业授课。三年来,他自己掏腰包180万元,累计出版12期《新法人》杂志,每期1.5万册,免费送给园区企业。

作为律师,他的收费标准是每小时至少1500元,但他每年都要投入40多个工作日,为创业企业免费服务。如今,他一对一辅导的企业有7家,每个月他至少和这些创业者进行一次面谈或通电话。一开始,这些创业者很腼腆,总感觉不好意思麻烦大律师。他就主动提醒他们一些通常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告诉他们公司在法律上要常做“体检”,保持健康。

其实,宋海佳很喜欢做创业导师的感觉。他说,当自己以律师身份出现时,对方更倾向于利益的计算和考虑,但当自己以创业导师的身份出现,则更容易与创业者拉近距离,结下友谊。“这让我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一个中小型科技企业在法律上的需求,也更能赢得创业者的信任。”他认为,这是一种双赢模式。的确,一些企业走出孵化器后,就将企业的法律事务外包给了宋海佳的事务所。

最近,他正准备出版一本书《合伙人》。这本200多万字的作品,是他和他的团队用他们实际经手的案例,编写出的一本普及读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创业者最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以及解决之道。他说,做创业导师很有味道,值得认真做。本报记者许琦敏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