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上海科技创业苗圃精心浇灌“创业苗”

日期:2012-02-27 00:00:00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没有资金,缺少经验,只需一个好点子加上一份令人信服的商业计划书,“练摊儿”3至6个月,就可实现“零成本”拎包创业——

毋庸置疑,创业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当你有了创业想法,却又没有创业把握之时,该怎么办呢?现在,科技创业苗圃再为创业上了一道“保险”。在近日召开的上海市科技创业导师工作总结交流会上,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助理严雄形象地比拟道,苗圃就像是一座加速创业的“温室”,还是“新苗”的项目在阳光、土壤、水分的滋养下成长,青涩的创业者在“园丁”的帮助下逐渐变得成熟。

先行先试,担当初创企业“办公专员”

没有资金,缺少经验,只需要一个好点子加上一份令人信服的商业计划书,先在“创业苗圃”练摊3至6个月,就可以实现“零成本”创业。在去年6月入驻上理工科技园莘庄产学研基地的创业苗圃时,上海水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共只有4人。对于这些来自科研院所的创业者来说,研发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但纯“技术流”的团队是不足的。“我们也想找专人来办公,处理注册、财税、秘书等各种工作。”水顿智能公司副总经理马仁海说,但对于经费紧张的初创企业来说,必须开源节流、节约成本。“好在有‘创业苗圃’,为我们提供了各类办公服务。很多繁琐的事情都交给他们去做,我们一心做自己的研发和市场。”该苗圃负责人薛峰说,“帮助微型企业成长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是初创企业共同的办公专员。”在上海,小微企业创业劳动力等成本很高,科技创业苗圃为入驻的创业项目提供快速成长土壤的预孵化模式平台,大大降低了初创企业的创业成本。

成立不久的上海集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原先也是以项目团队形式入驻创业苗圃的一棵“小苗”,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请来同属材料行业的市科技创业导师、上海东升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晓旦为其联系指导,还为其争取到市科委苗圃项目的5万元资助。通过导师的多次指导和苗圃的精心培育,一年后,集宝公司的销售收入超过300万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磨涂料可以替代进口产品,并在多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得到应用。

创业者在科技创业苗圃里测试自己的创业理想,而上海的36家苗圃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不断摸索调整,寻找符合自身定位的发展道路。从2009年起,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就牵头组织全市主要孵化器先行先试开展创业苗圃试点工作,8家孵化器作为试点单位,为拥有创意点子、怀揣创业梦想的人提供为期半年的免费预孵化服务。到2011年底,上海总共有36个创业苗圃,累计孵化培育项目1278项,其中627个项目注册成为企业,占项目总数的49%。

品牌服务,唤醒高校“沉睡”资源

在1278项累计孵化项目中,来自高校的项目占42%,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往往是具备产业化潜力的“优质苗”,创业苗圃由此成为唤醒高校内“沉睡”的创新资源的一种方式。上海大学科技园创业苗圃率先推出了“创业助管员”制度,每年选拔一批以研究生一年级学生为主的“创业助管员”,分别对口联系23个学院(系、中心),调研各学院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创业意愿及需求,讲解国家和上海的创业政策。目前,36家苗圃与许多高校院系都签订了合作协议,不少苗圃正在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助管员队伍,以此加强与高校院所的联系。

在育苗过程中,依托孵化器的广泛社会资源,共享孵化服务。为了激发准创业者的活力,帮助完善创业项目,上海各创业苗圃也推出了各种品牌服务。如全方位的创业实训项目“创业周末”,通过电梯陈述、组建团队、完善项目计划、终极PK等环节,拓展创业者的社交网络,帮助创业者找到自己未来创业道路上的伙伴。杨浦创业苗圃的“梦想天地”依据“种苗”的成长档案和评估报告,对有成长潜力的种苗项目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并对种苗的商业模式进行深度探讨,对未来发展方向给予指导,提供资金、财务、法务、培训等一系列孵化服务。如今,36家科技创业苗圃中接受孵化的创业“幼苗”已有几百棵,其中多为网络通信、电子商务、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业项目。

专家指出,创业苗圃要可持续发展,仍有不少地方有待完善。由于苗圃是公益化运作,苗圃的运营投入、管理经费等费用大多由苗圃所依托的孵化器、科技园等无偿承担,缺乏相应的回报机制。而且,苗圃项目的培育期一般为3—6个月,项目流动性大,增加了科技创业苗圃的人力、物力等运营成本。对此专家建议,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苗圃的硬件投入进行资助;同时可借鉴国外运作模式,在育苗成功的前提下,创业苗圃可从政府部门给创业项目的资助资金中抽取适当比例作为奖励。

据了解,《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科技创业苗圃建设作为我国孵化器未来5年发展的一大重点,上海市目前正在积极推广这一服务模式,力图实现创业苗圃覆盖所有孵化器、高校、科研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