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让好政策告别“橱窗”

日期:2012-02-24 00:00:00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起步时便遭遇瓶颈的“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如今成为最激发创新力的税收优惠,如何让企业“啃动、吃透、用活”好政策,如何发挥“1+1+1>3”的政策配套联动效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探索出政策服务新模式

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以下简称“科技创业中心”)内,不时有人走入。报上名字,工作人员便会从堆在桌上的一叠“创新岗位联络员”合格证书中抽出一份,盖上印章递给来访者。

他们是企业派往科技创业中心进行“企业创新政策联络员”岗位培训的员工。科技创业中心去年组织各类培训共达73场,5400多人次参与。政策联络员培训是其中一种,备受企业推崇。

探索立体化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和多层次政策培训体系,发挥协调落实“桥梁”作用,让企业真正享受“阳光雨露”。科技创业中心尝试创新政策服务新模式,通过打造“汇集整理—宣讲培训—咨询辅导—落实协调—跟踪统计—绩效评价—政策研究”七个环节环环相扣的政策服务链,为企业及时了解、掌握和运用政策搭建起一条“快车道”,让好政策不再是“橱窗中的精品”,而是使企业知晓、用足,借助政策真正推动生产力。

使良方疏堵政策通道

如果将近三年来的上海企业研究费用加计扣除额按序排列,它会是一条上扬的折线。171亿元的加计扣除额使2011年的增速较前年翻了一倍多。市区两级科技部门共对2010年度的8206个企业研发项目进行了鉴定,平均十个项目中便有九个获准通过。在起步阶段遭遇瓶颈的“企业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去年持续推进,连续第三年企业实际享受此项税收优惠位居全国前列。

科技政策涉及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多方面,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要想全面深入了解政策尚不容易,要“啃动、吃透、用活”政策就更难了。“企业研发费用范围如何鉴定?”“哪些开销可列入加计扣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中为数不多的普惠制政策,却曾遭遇不少企业摇头直呼“看不懂”。

为此,科技创业中心在沟壑上架起“快车道”。针对“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科技部门与税务局等联手合作,科技创业中心被授权负责对市属企业的研发项目进行鉴定,同时对各区县科技部门开展注册地企业研发项目鉴定工作给予辅导。

一批批“创新政策联络员”在企业与政府间“游走”,面向全市科技企业,科技创业中心免费为企业培养一名固定的创新政策联络员,向他们梳理及归纳各大创新政策。通过考核的联络员还可参加继续教育,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凡是国家和上海市发布的最新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创业中心都会及时组织联络员学习,使其了解新政策。针对新认定项目的培训达到了百分百的全覆盖。”

几年来,科技创业中心不断探索完善培训方式,形成了定点定时、预约上门、专题讲座等富有实效的培训体系,探索建立了“区县联动、部门协作、资源共享、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把政策送到各区县每个角落。多层次政策培训体系,让政策知晓不再难。

两大品牌化春雨润企业

“探索将统计、评估、研究三环相扣,以提升政策效益度。我们力求将工作做细,完善机制体制,使服务更贴近企业的需要”,创业中心主任林旭伟一边介绍一边翻阅起了2010年度上海科技创新政策报告。这本年度评估报告与政策宣传周,作为科技创业中心每年的固定工作,已成为中心政策服务的两大品牌。

“在2000多份问卷调查与总体分析、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政府年度报告将从前分散于各委办的数据加以收集、整理,全面客观反映了上海市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情况以及企业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反响和需求。”林旭伟主任说道。该年度报告,由上海市科委向近千名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专程送递,引起了广泛讨论与关注。往年因信息不对称而提出的相关提案数呈现下降趋势。报告也成为了代表及委员们了解政策落实情况首推的“工具书”,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更为翔实、准确、及时的依据。

借由“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周年”,科技创业中心去年的宣传周活动以此展开。始终紧靠当前热点的话题,吸引力依然强劲,首场活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政策宣讲会”得到了各区县科技企业近300人的踊跃参与。

科技政策在科技创业中心细致的工作中化为了企业手中的利剑,戳中了其发展前行的红心。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小体量的政策卡片,甚至于绘制漫画等立体化多种渠道来“千方百计提高政策知晓率”。

铺设创新无障碍通道。自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火炬中心并入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后,“1+1+1>3”,不同政策之间的配套联动,其效应远远大于几项政策的简单叠加。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过程,提供最佳的链式配套政策服务,通过“捆绑服务”发挥政策的放大效应。钻研政策的“营销”之道,将政策与企业无缝连接将是中心工作人员持续不变的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