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脑里装上好点子,拎包就能来实现

全市创业苗圃累计育苗842项,402个项目注册成为企业

日期:2011-08-14 00:00:00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一个好点子、一份令人信服的商业计划书,没成立公司也不要紧,先在“创业苗圃”练摊3至6个月,好点子就有望孵化为创业新苗。上海从2009年起尝试的这一新举措已在全市逐步推广,来自市科技创业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全市的科技创业苗圃共有23家,累计孵化培育项目842项,其中402个项目注册成为企业,占项目总数的48%。

科技创业苗圃的最大特点在于 “拎包创业”。每个孵化器都会拿出不低于300平方米的场地,分隔办公区域后供项目入驻,并提供不超过6个月的免租期,以及电话、网络、传真等公共商务服务,满足项目的基本办公要求。对于创业者来说,只要脑袋里装上创业点子,拎个包走进“苗圃”就行。没有公司,运营压力骤减,创业者可以在最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试水商海,为创业梦想探路。2009年第一批入驻苗圃的年轻创业者白光就尝到了甜头,他和5个同龄人创办针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优学计划”,入驻苗圃之初只有个朦胧的创业设想,经过半年的市场推广尝试,他们正式成立了光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除了免费的办公资源,创业苗圃会为入驻的项目指定联络员,并根据需要配备创业导师,帮助项目团队完善商业计划、市场分析以及技术方案等。成立不久的上海集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原先也是以项目团队形式入驻创业苗圃的一棵“小苗”,市科技创业中心请来同属材料行业的市科技创业导师、上海东升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晓旦为其联系指导。现在,集宝公司的销售收入超过300万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磨涂料可以替代进口产品,并在多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得到应用。

在842项累计孵化项目中,来自高校的项目占42%,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往往是具备产业化潜力的“优质苗”,创业苗圃由此成为唤醒高校内 “沉睡”的创新资源的一种方式。上海大学科技园创业苗圃率先推出了“创业助管员”制度,每年选拔一批以研究生一年级学生为主的“创业助管员”,分别对口联系23个学院(系、中心),调研各学院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创业意愿及需求,讲解国家和上海的创业政策。目前,23家苗圃共与35个高校院系签订了合作协议,不少苗圃正在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助管员队伍,以此加强与高校院所的联系。

专家指出,创业苗圃要可持续发展,仍有不少地方有待完善。由于苗圃是公益化运作,苗圃的运营投入、管理经费等费用大多由苗圃所依托的孵化器、科技园等无偿承担,缺乏相应的回报机制。而且,苗圃项目的培育期一般为3—6个月,项目流动性大,增加了科技创业苗圃的人力、物力等运营成本。对此专家建议,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苗圃的硬件投入进行资助;同时可借鉴国外运作模式,在育苗成功的前提下,创业苗圃可从政府部门给创业项目的资助资金中抽取适当比例作为奖励。